为了上海夜景的璀璨动人
2015/01/07

本资讯来源:上海曦韵照明工程公司发布

上海市景观灯光监控中心是由7名平均年龄35岁的男子汉组成的班组,从1998年成立至今,他们为塑造美轮美奂的上海夜景谱写了一曲曲华彩乐章。

上海的夜,流光溢彩,如诗似画,充分展现了国际大都市的无穷魅力;节日之夜,更是满街的火树银花,各式灯光勾勒出的一幢幢高楼大厦,宛若琼楼玉宇,使人恍入人间仙境。市中心美轮美奂的灯光夜景已成为上海的城市名片。

这些迷人灯光的守护者是上海市景观灯光监控中心,这个由7名平均年龄35岁的清一色男子汉组成的班组承担着上海景观灯光的监控管理和区域内灯光广告的管理和建设工作。它是全上海灯光夜景控制的中心枢纽。从成立至今的五年多时间,这个年轻的班组以其出色的业绩多次荣获上海市文明班组、上海市500强智能型班组、上海市重点工程立功竞赛先进集体、上海市市容环卫局“科技进步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04年,该班组又荣获上海市红旗班组称号。

国内景观灯光监控系统首创者

上海景观灯光监控系统起步于1995年,随着城市景观灯光建设的不断开拓,上海中心城区灯火珊阑的夜景已成为改革开放后上海欣欣向荣的象征,然而,当年还是分散的手工操作灯光却常会出现迟开、漏开等让人扫兴的状况,有损于我们这个城市的整体形像。监控中心的同志们敢为天下先,他们联合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共同研制出了无线远程监控系统,对外滩38幢大楼实行了灯光集中管理。不久,又首创了国内套城市景观灯光监控系统,并于1998年国庆节前正式建成了上海市灯光监控中心,该中心的建成彻底解决了以往手工操作开关等的管理分散、不安全、不可靠、耗时耗力等问题,标志着我国的景观灯光建设管理水准已经具备了国际先进水平。

上海的夜景从白炽灯泡轮廓勾边到金碧辉煌的泛光照明,从简陋的红纸灯笼到高分子材料组成的灯光小品,从品种单一的灯具到激光、频闪灯、陶瓷灯、光纤灯等层出不穷的新型光源,见证了城市的飞速发展,而灯光管理也从原先需要数百人上下忙碌才能完成的开关灯任务,到现在只要几个工作人员在监控中心现代化的大厦里轻点鼠标就可完成,这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结果。

令上海人记忆犹新的是在举世瞩目的APEC会议期间令中外宾客惊艳的“亚太腾飞”艺术灯光表演所营造的流光溢彩、气势恢弘的灯光景观,它被国际照明专家评议为具有浓郁的海派灯光艺术特色,并公认其在灯具、光源的新技术运用和探索是卓有成效的,其集中监控系统水平是国际的。

“亚太腾飞”艺术灯光的建设者就是上海市灯光监控中心的全体成员。是他们主动请缨,揽下了这一艰巨的任务。“亚太腾飞”建设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浦江两岸整体的灯光水平,班组成员十分清楚肩上担子的份量,但是,敢于挑战自我是这个年轻班组的特点,他们知难而上,乐在其中。

现任上海市景观灯光监控中心主任助理、黄浦区霓虹灯管理所副所长的陶震充分发挥了他作为这支团队带头人的作用。他组织起一支学习型团队,一方面向市光机所、照明学会等的专家请教有关技术难题,同时又查阅了大量国际上关于世界灯具及国际系统的发展状况的资料,共同讨论,寻找对策,终于设计出了得到广泛认同的方案。

“亚太腾飞”项目在灯光效果方面有许多突破,市场上没有现成灯具可用。班组成员就根据设计要求对堤岸护栏灯、空中芭蕾射灯等进行改制,并把本来需要3万元一台的大楼灯光分控设备进行研究改制,将制作费用降低到1.8万元,节约工程费300万元。“亚太腾飞”灯光设计及监控项目荣获2001上海市青年创新大赛一等奖。

南京路步行街的灯光景观

监控中心自成立以来,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走得不同凡响,为城市也为团队建设谱写了一曲曲华彩乐章。

2002年,监控中心在经过上百次的试验失败后,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顺利完成了上海市景观灯光监控网的扩充改建建设任务,把全市包括外滩、人民广场、浦东、徐汇、长宁、虹口等区域的近400处重要灯光景点进行统一实时计算机监控。原先全市要数千人几个小时才能完成的开关灯任务,从此只需几个工作人员轻轻点一下鼠标,在几秒钟内就完成了。

2003年和2004年的南京路步行街景观灯光设计工作是上海市重点工程,南京路的灯光水平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达到“闪、亮、跳、新、奇、特”的世界水准。这是一项艺术性、技术性和创造性相结合的工作,其难度可想而知。班组成员在规划设计阶段,没日没夜地检索资料,一次次开会研讨,反复修改和完善方案,精益求精,并力求有所创新。组长陶震通过研究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和人机交互技术,大胆提出了“用虚拟现实技术来进行景观灯光设计”的设想,他和班组技术人员一起采集了大量灯具和光源技术数据,建立起完整的资料数据库,改变了过去必须投入大量时间、财力、物力、人力进行小样实验的弊端,并节约费用100万。应用此项技术将南京路灯光改造多媒体设计提交评议后获得一致好评。

在实施南京路步行街灯光改造项目时,班组成员经过研讨,采用了耗能较低的LED作为光源。此前LED虽已广泛使用于屏幕,但用于大型建筑的灯光建设国内尚无先例。他们会同生产厂家进行产品的技术革新,并努力降低成本,在短短两个月内完成了中百一店、食品一店、七重天宾馆、王宝和酒家等南京路标志性建筑的大型墙体LED灯光演示项目。LED具有其他光源所无法取代的变化效果,其实际灯光变化可达数百种。这一世纪新兴光源技术的应用成功是城市夜景灯光光源应用的一次革命,尤其难得的是LED的耗能是一般光源的10%,其使用寿命却是普通光源的数十倍,既节省了宝贵的能源又可以节省大量费用,可谓一举两得。

工程施工期间,班组成员更是以忘我的姿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他们吃住在施工现场,为了不影响工作,组员吴云弟放弃了与失散多年的海外亲戚团聚的机会,还有人多次推掉了和女友的约会,就这样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坚守在施工线,以现场解决施工中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和协调问题。南京路景观灯光建设工作如期圆满完成并受到一致好评时,他们因疲倦而显得有些憔悴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与此同时,该班组还在南京路步行街上成功改造和新建灯光设施149处,设计开发了LED旋转灯具、激光、光导等十余种新技术产品,他们还承建了延安路高架灯光工程、人民公园灯光改建工程、世纪广场大屏幕设计,南京西路三角绿地灯光规划、外滩高层大楼内光外透等市区重点实事工程。他们设计的灯光小品外滩“奥运之光”和“天下一家”、南京西路“丹桂飘香”和成都路“鱼跃”荣获市一等奖。该班组还远赴云南完成了昆明国际旅游节春城路灯光工程。

一拖再拖的婚期

作为一个学习型班组,监控中心在提升上海市灯光建设品质的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一批人才。说起这些,黄浦区市政委工会主席王建坤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这个班组里有3位组员当选为上海市照明学会会员。1人被评为上海市“市容环卫系统十佳青年”和“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两人被评为“黄浦区新长征突击手”,中心还承担了上海市灯光监控技术标准的制订工作。组长陶震先后荣获“上海市青年突击队员”、“上海市重点工程实事立功竞赛先进个人”、“上海市市容环卫局科技进步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上海景观灯光监控中心的灯光监控和建设水平一直处于国内地位,它是上海的一个窗口单位,每年有将近150天的接待任务。接待对象有外国元首、中央及地方领导以及全国各地的来访者和参观者,这些参观视察大多是在夜间,负责接待的就是这个班组的全体成员。为了做好接待工作,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挤出时间自学英语及接待礼仪,班组还成立了一个青年义务讲解小组,每个组员既是讲解员,又是服务员、操作员,只要有接待任务,不管是休息天还是节假日,他们保证随叫随到,而且从不计较任何报酬。而在平时,即便没有接待任务,班组每个成员每周也都要值两天夜班。

随着城市形像工程的不断推进,灯光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外省市也都在大力进行灯光建设。往往一个新的创意推出不久,在其他省市就可以看到类似的作品,而且可能更加完美。这让班组成员感到压力,同时也意识到绝不能醉卧在成功的花丛中,而必须要居安思危,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不忘与时俱进,创新开拓,不断超越自我。他们深知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在团队内建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和谐的协作关系,才能限度发挥团队中每一个人的潜能。

最近在上海音乐厅门前一侧新落成的水晶雕塑“聆听”以其大胆前卫的造型吸引了许多人的眼球,这个颇具现代艺术特色的灯光小品就是由监控中心设计完成的。由于雕塑所用的特制的水晶树脂材料在国内还没有人用过,新技术的应用意味着将面临新的风险,像以往一样,在没有任何参照的情况下,他们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笨办法,前后做了4只耳朵,却接连豁了4次,?遣恍蛊龅降?只时,终于取得了成功。

这个班组还善于以老带新,努力培养年轻人。组员范佳琛进班组的天就跟着师傅吴云弟去试外滩绿地的沿江灯,试了一遍又一遍,一直到深夜12点才结束。一年后,班组让他独当一面,让他负责中福城一期过街灯光的现场管理,他天天和当班工人一起干到半夜二、三点钟,这也许就是在这个红旗班组里潜移默化地熏陶出来的一种素质吧。

组员沈竹青是一位摄影爱好者,他从1989年开始摄影,曾为我们这座城市拍下了无数张灯光主题的夜景照片。为了捕捉到最美的一瞬间,他常常彻夜守在监控室里。他的摄影作品《上海的早晨》、《彩霞映浦江》、《豫园》在奥地利捧得金奖。在取得荣誉的同时,也让更多的外国友人通过他的照片领略了美不胜收的上海。

采访中,我了解到这个由清一色男子汉组成的班组中除了老大哥吴云弟外,其他6位组员居然都是单身贵族。不是没有女朋友,而是没有时间为自己操办婚事,每逢过年过节也正是他们最忙的时候,于是婚期便只能一拖 再拖了。

                               上海曦韵照明工程公司转载 网址:http://www.xy021.com